关键词: 这里是您的关键词
SERVICE PHONE
0536-6063199
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
SERVICE PHONE
0536-6063199

咨询热线

0536-6063199
地址:诸城市舜王街道工业园
电话:+86-0536-6063199
传真:+86-0536-6480066
邮箱:xinxudong@xinxudong.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新旭东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面包粉添加剂行业秘密浮出水面 我国标准非普遍低于别国

发布时间:2014/02/17 点击量:
一则消息炒得沸沸扬扬:著名品牌赛百味、星巴克出售的食物中,含有一种名为“偶氮甲酰胺”的食品添加剂,这种添加剂也被用于瑜伽垫和鞋底。本是合法食品添加剂,却被指责为“面包中含鞋底原料”,我们缘何会谈“添”色变?
  
  日前,全球连锁快餐业巨头Subway(赛百味)承认在北美出售的食物中含有制鞋底的化学物质偶氮二甲酰胺。外媒称,美国市面上大部分面包都有这种成分,包括星巴克和麦当劳。赛百味中国在发表声明,称“中国地区的面包中不存在偶氮二甲酰胺这一成分。”星巴克和麦当劳华东区的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在售商品符合国内食品质量要求,与处于风口浪尖的美国货源无关。
  
  不过,国内目前面包面粉中普遍添加了“偶氮甲酰胺”,与该事件主角“偶氮二甲酰胺”仅一字之差。
浙江赛百味总代称杭州在售面包没问题
  
  就在几天前,作为全球快餐连锁业巨头的Subway(赛百味)在美国承认添加化学物质偶氮二甲酰胺,并于美国时间6日宣布停用此成分。
  
  据悉,偶氮二甲酰胺通常拿来作为橡胶鞋底和瑜伽垫的原料,而因具有氧化和漂白的效果,也会被添加在面粉中作为增筋剂,加强面筋的弹性与韧性。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也将其列为合法食品添加物,但在欧盟、澳大利亚被明令禁止用于食物。世界卫生组织曾将它与呼吸、过敏和哮喘等联系在一起。
  
  “美国方面的消息一出,中国市场就马上进行了自查,结果是我们在售的面包肯定不含这种添加剂。”赛百味浙江地区总代虞予说,这种中文名为“偶氮二甲酰胺”的添加剂对他来说也非常陌生,直到这一事件曝光他才“学到”这个名词。
  
  虞予提及的“自查”在赛百味中国首页也有公开结果。首页的滚动页面中有文字表述,“中国地区的面包中不存在偶氮二甲酰胺这一成分”。点击进入后,有两份供应商出具的英文申明,落款公章分别是“麦西恩食品(上海)有限公司”和“北京百嘉宜食品有限公司”。
  
  另外,麦当劳和星巴克华东区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他们的面粉来自国内市场的供应商,与美国货源无关系。
  
  目前,上述三家连锁企业在杭州市场的销售一切正常。
  
  国产面包粉普遍添加“偶氮甲酰胺”
  
  百度百科显示,“偶氮二甲酰胺”是一种多种泡沫塑料发泡剂,适用于PVC、EVA、PP等塑料发泡。根据外媒报道,“偶氮二甲酰胺”类的添加剂普遍存在于美国市售的面包中,那么杭州市场的面包情况如何?
  
  2011年5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止在面粉生产中添加过氧化苯甲酰、过氧化钙(俗称“面粉增白剂”)。但是不同用途的面粉中仍会添加不同的改良剂,比如面包面粉中普遍会添加“偶氮甲酰胺”这种增筋剂,与美国赛百味面包事件主角“偶氮二甲酰胺”仅一字之差。
  
  昨天,笔者在一家超市的面粉货架看到,“上一道”等品牌的面包面粉的配料表中,确实含有偶氮甲酰胺。
  
  “偶氮甲酰胺是我们国家允许添加的面粉改良剂,主要提高面包的筋度”,本地老牌企业东南面粉厂(即牡丹面粉公司)品质管理部经理谢伟中告诉笔者,其使用量有着严格规定,即最大用量不能超过0.045g/kg。
  
  去年卫生部对外公示新版《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征求意见稿时,业内对“偶氮甲酰胺”的去留引发过争论。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原高级工程师谢华民就持反对意见,曾向媒体表示“虽然偶氮甲酰胺的毒性并不确定,但是在请教了一些化学方面的专家后,她得知偶氮类化学物质都具有一定的致癌性”,且欧盟因怀疑偶氮甲酰胺对人体致癌的不确定性而禁止了其在面粉中的使用。
  
  “现在我们主要用维生素C来提高筋度,偶氮甲酰胺可能会被逐步替代。”东南面粉厂相关负责人表示。
  
  我国标准是否低于别国
  
  事实上在食品领域,“欧美禁用、我国仍存”的说法一直困扰着部分消费者。我国食品方面的标准普遍低于欧美吗?事实并非如此。
  
  钟凯说,欧盟在果冻里山梨酸钾的允许量就是我们的2倍,我们禁用的过氧化苯甲酰(一种面粉增白剂)在美加等国也未禁用。“我们很多标准与国外是一致的,有一些是等效采用国际组织的标准,有的则与欧美标准一致。”
  
  “标准像衣服,制定标准的基本原则像一把尺子。”钟凯解释,国际标准只提供了一个尺码,不是每个人都合身,而各国制定自己的标准就是用同样的尺子为不同的人量体裁衣,存在差异是客观事实。
  
  国标制定门槛应怎么定?专家认为,国标的制定首先要科学合理;其次则是引导行业发展,制定可操作性强、可落实的标准。如果一个新的国标只能高高在上,没有一个企业能达标,就难有实际意义。而且,我国还存在很多高于国标的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国标只是“最低门槛”,并不是“天花板”,还可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制定更严格的标准。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部分食品标准重复、交叉的现象仍有待改变。国家卫计委曾表示,2014年,我国将完成50%的食品安全标准整合工作。目前经过一年多的清理,我国现行近五千个食品标准中,将有千余个纳入整合范围。
  
  人们缘何谈“添”色变
  
  对食品添加剂的谈之色变,公众在舌尖安全上“战战兢兢”的心理,从“星巴克所售糕点含鞋底成分”这一微博两天内转载三万余次中可窥一斑。
  
  在众多消费者心中,“食品添加剂”甚至成为食品企业牟利、违法的“代名词”。
  
  这种焦虑感究竟从何而来,又由谁、如何缓解?专家认为,政府监管部门、科普组织都应加强与公众间的“风险交流”,适时释疑解惑,才能逐步消除公众的“焦虑感”。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陈君石多次呼吁,为加强风险交流,政府可设专门机构,加强投入和专门人才的培养;民间建立权威的科学信息平台;所有利益相关集团和个人,共同努力主动参与和推动科学的风险交流。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力量参与其中:果壳网、松鼠会在第一时间会有专业性的解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连续多年邀请行业专家,专业点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朱毅指出,“不合格”不等于不安全,更不等于“有毒”;含有致癌物质不等于一定“致癌”,还需要看剂量和接触的时间,这还是需要区分清楚的。传播机构要成为不实信息的“过滤器”和网络情绪的“缓冲器”,成为公众的“定心石”。
  
  “食品添加剂实际上是被妖魔化了。”王泽斌说,食品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国标范围内使用添加剂,是安全的。例如,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婴幼儿奶粉标准中,欧洲蛋白质标准低于我国,日本部分微量元素含量标准也低于我国;美国允许在饲料中使用在我国被禁用的多种瘦肉精;作为中国人的主食,我国大米中镉的限量就比国际标准严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