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这里是您的关键词
SERVICE PHONE
0536-6063199
产品中心
PRODUCT CENTER
SERVICE PHONE
0536-6063199

咨询热线

0536-6063199
地址:诸城市舜王街道工业园
电话:+86-0536-6063199
传真:+86-0536-6480066
邮箱:xinxudong@xinxudong.com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新旭东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

涉氨制冷行业安全隐患重重 CO2制冷系统或将顺势取代

发布时间:2013/10/26 点击量:
氨系统是目前全球广泛采用的制冷方式之一,其具有环保、节能、经济的特性,但同时也兼具一定的毒性及可燃性,因此,氨制冷的安全防御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而自吉林宝源丰禽业公司发生重大火灾爆炸事件之后,对制冷系统安全性的探讨也再次成为行业热点。安全和节能问题引起了制冷设备企业的高度重视,成为行业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上海市涉氨制冷行业依然存在安全生产隐患。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通报了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大检查的情况。报告指出,部分涉氨制冷企业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硬件设施达不到法规要求;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机房操作工人等都缺乏相应的安全知识;现场安全管理仍不到位等。
  
  截至9月27日,全市共梳理涉氨单位349家,出动检查人员937人次,检查单位145家,查出隐患997条,开具限期责令整改指令书32份,处罚违规液氨使用单位5家,罚款7万元,责令停用液氨设施设备8家。下一步,将扎实开展涉氨制冷企业液氨使用专项治理工作,认真细化“关闭一批、调整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推广一批”的工作方案。在全面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对涉氨企业进行安全风险评估,依据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整改,消除安全隐患。
  
  据悉,从今年7月到9月的大检查期间,全市安全监管部门共排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及冶金有色等行业企业136901家次,出动检查人员180415人次,关闭非法违法企业88家,责令改正、限期整改、停止违法行为共计39812起,行政罚款909万余元。
  
  冷库氨制冷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理论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氨制冷压缩机在我国较早地得到发展,为我国的工业、食品冷冻冷藏发挥了重大作用,但发展缓慢,尤其研发成果较少。以利用余热的吸收式制冷来说,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研究很多,而能够制取零度以下的氨水吸收式制冷机等却很少有人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虽有一些就氨制冷在冷冻冷藏等方面应用性的文章,但很少见到关于氨制冷技术研发方面有关氨制冷剂的强化传热传质技术也很少有研究报道;而氨冷水机组的研究制造几近空白。
  
  设计、操作中存在不足
  
  我国对氨制冷技术的应用一直没有中断,积累了很多氨制冷系统及装置的应用经验,但还缺乏对氨制冷系统的理论和综合性的研究。在现行的《冷库设计规范》(GB50072-2001)和设计手册中有关氨制冷系统的计算公式等尚采用大量的经验系数,经理论计算和实验验证的数据相对较少。
  
  长期以来,氨的毒性和可燃性被人为夸大了。一是由于氨的气味具有强烈的刺激性,二是发生过一些氨泄漏及管路爆裂等事故。分析事故原因,完全可以从设计、工程安装和操作上避免。一些事故是由于操作人员缺乏有关技术知识(工人未经培训就上岗)、专业素质较差、不遵守操作规程等所致(大多数事故是操作不当导致的);另一方面,非傊民怨沸腾喜新厌旧、非正式安装单位安装工程,还有设备制造质量问题也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对此,有关机构也加强了这方面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
  
  防护措施相对较弱
  
  根据氨的要求,除了必备的稳步,还应不断完善其防护措施。安全措施在以往的氨制冷系统设计中考虑得较为周全,且得到不断完善。如系统双安全阀的使用、压力控制器在系统压力超过规定值的报警停机、液位控制器的正常液位控制及超高液位报警停机、《氨制冷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SBJ12-2000)对管路焊接和系统气密性试验的要求等。但是,国内氨制冷系统的安全措施相对较弱,虽然在以往的设计中设有紧急泄氨器,但缺乏连锁控制,且防护要求和必备设施也不够完备。如美国的氨制冷系统根据系统的用氨量设置有不同容量的水罐和相应的控制系统,以备事故时的紧急泄氨(应急和措施);在机房或可能需要检修的地方(如低压循环桶、氨泵附近)设有手拉式沐浴器和洗脸水盆,用于人身防护;在机房和库房内均设有吊顶消防喷淋装置,由独立的水系统组成,一旦发生泄漏,立即供水处理被泄漏房间。该防护系统由设在易漏氨区域的漏氨检测仪时时监控,确保氨制冷系统在紧急事故时的人员与设备安全、做到万无一失。
  
  我国氨制冷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一、在氨核心设备螺杆式制冷压缩机生产技术有重大突破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氨用换热器的传热技术研究,不断研发适合各种制冷环境需要的高效换热器等设备;研发氨用电子膨胀阀和与氨互溶的润滑油,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二、研发适用于氨制冷系统的新材料、深化小型氨制冷压缩机的研发,加强氨制冷循环及其运行特性研究,提高自动控制水平,实现氨制冷装置的机组化、小型化和自动化及大型氨制冷系统的简化;
  
  三、加强氨制冷系统的安全保护及防护措施,在系统设计中通过优化系统、采用板式换热器、采用氨直接膨胀供液方式、采用NH3/CO2复叠式制冷循环等措施,减少氨的用量;提高操作系统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减少因操作带来的氨泄漏;在防护系统中设置应急水系统及氨回收系统,以应对突发事故的发生。
  
  在当前主流的几种制冷工质中,氟利昂由于对大气臭氧的严重破换,而逐渐走向淘汰;在工商制冷领域由于价格低廉而广受青睐的氨制冷剂,因易燃易爆有毒的特性,不能被广泛推广,特别是在近期的吉林大火事件中,其安全性再次被推倒风口浪尖。其他各种混合制冷剂,也各有各的局限……
  
  那么,在当前环保、安全、节能成为发展潮流的大环境下,哪一种制冷剂才是最理想的呢?虽然目前业界还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意见,但是现在有一种制冷剂,由于其天然的优势,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的关注和推崇。它就是二氧化碳制冷剂……
  
  而在中国,这种天然、安全、环保的制冷剂,也在一些有责任感的企业的大力推动下,开始逐渐走向大众的视野。随着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支持,以及更多企业、协会、下游客户对环保、安全的关注,已经有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CO2制冷系统,支持CO2制冷系统。可以说,困难时期正慢慢退散,CO2制冷系统的春天即将来临!